三水名人

白坭名人录

发布时间:2008-07-28 来源:三水区白坭镇政府 【字体:
 

梁士诒

梁士诒(1869年~1933年),字翼夫,号燕荪,白坭岗头村人。为北洋政府交通系首领,历任袁世凯总统府秘书长、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等职,是清末民初中国政坛重要人物。

士诒于清光绪二十年(1894年)中进士,授翰林院编修。清光绪二十三年(1897年)任国史馆协修。清光绪二十九年(1903年)11月,由津海道唐绍仪荐介,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世凯聘其任北洋编书局总办,主持北洋兵书编纂工作。清光绪三十年(1904年)随唐绍仪赴印度,为议定中、英、藏条约参赞。次年冬回国,任督办铁路总文案。在印度期间,派员调查印度鸦片种植、采制等情况,写成详细报告,并拟订禁烟方案。

清光绪三十三年(1907年)4月任京汉、沪宁等五路提调处提调;12月任交通银行帮理,旋改任邮传部铁路总局局长。宣统二年(1910年),勘视黄河桥工,查勘广九铁路。南归故乡独资创办岗头职业学校一所。民国元年(1912年)初,参与力逼清帝退位,协助袁世凯取得政权。同年3月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后,任士诒为总统府秘书长,5月兼交通银行总理,9月袁世凯特授孙中山以筹划全国铁路全权,梁氏支持孙中山的铁路建设计划。

民国二年(1913年)9月组织公民党,胁迫国会选举袁世凯为正式总统。民国四年(1915年)6月,袁授意制造“交通大惨案”,梁士诒及其粤系集团大力支持帝制活动;8月以后,积极策动为袁世凯实行帝制。次年6月袁氏病死后,士诒被列为帝制祸首,被黎元洪下令通缉而避走香港。民国六年(1917年)7月于香港分别致电唐绍仪、叶恭绰、陆荣廷等劝请张勋复辟;10月应邀访问日本,提出中日实业合作,中国提供天然资源和劳力,日本提供资本及技术的具体办法。民国七年(1918年)2月获特赦;6月任交通银行董事长;8月任安福国会参议院议长。是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,梁氏与人集资120万元创办戊通公司,组织船队航行于松花江和黑龙江及办理渔业,撰《中国铁业计划书》以开发矿山,振兴实业。民国八年~九年(1919年~1920年),极力反对国际共同管理中国铁路。民国九年(1920年)2月创办山西同宝煤矿公司,3月再任国内公债局总理。民国十年(1921年)2月发起禁吸纸烟会,并作详细调查及说明;1224日被总统徐世昌特任为国务总理。

民国十一年(1922年)初,直奉战争爆发,直系失败,士诒于5月避走日本,后回香港定居。民国十六年(1927年)张作霖任“安国军”总司令,聘梁为“政治讨论会”会长,极力反对国民革命军北伐。民国十七年(1928年),张作霖被炸死,北洋政府从此结束,士诒回港定居。民国二十一年(1932年)初,应国民政府之请参与国难会议,由港至沪后,以会议延期而回港。于沪期间,支援“一·二八”淞沪抗战,并以私人名义致电英相麦唐纳,请其联合各国制止日本行动。次年3月,应段祺瑞之请北上商议国家大计;4月初病逝于上海。

 

 

梁轸,号端溪,别号贞白,白坭上梁村人。少聪敏,稍长有大志。初为肇庆府学生员,明永乐二年(1404年)被选送至文渊阁管理书籍。明永乐九年(1411年)考上举人,入国子监读书。明宣德三年(1428年)出任山西道监察御史,先后出巡山西、浙江、直隶(今河北)、陕西、江西、湖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,刚正严明,执法如山。在巡察山西时,有陈姓指挥(武官)违法,托梁之同乡苏某送金砚一方、明珠五颗,请求减轻罪名,梁严辞拒绝并予怒斥。巡按湖广时,有一执法官员为贼匿赃,毫不徇情,依法处理。在云南时有一犯罪的官吏,罪属抄家,经办官员徇私,想为其留下部分财产,但梁坚决不同意,说:“即使留下一丝一毫,也属欺君罔法。”明正统十年(1445年)因劾奏湖北藩台,反被诬告,乃愤而辞官归里。后都察院王鳌上奏皇帝为其申辩,述梁耿介刚直,卓有政绩,力举复其官职。梁固辞不出,在乡中过着布衣粗食生活。因精于行、楷书法,为时人推重。曾手书“孝弟、忠信、勤俭”六字送赠亲友,人称“御史书”。

 

 

林钟,字太和,白坭岗头村人。明正德十四年(1519年)中举,明嘉靖二年(1523年)进士,授浙江省西安县令。任内廉洁奉公,革除陋俗,惩治豪霸,劝学兴农,百姓安居乐业,多次得上司表彰。因办案精明,故邻县遇有疑难案件,也请去帮助审理。任满离去时,当地百姓夹道欢送,并立感恩碑以志其德。后迁任南京刑部官员,办案秉公执法,绝不计较个人得失。一些案件牵涉到有权势的人,有关官吏互相推诿,不敢过问,全部留给林钟处理,而其均能一一依法判断。后升任安徽安庆知府,更加励精图治,常到各地体察民情,征询民意,使该府民风文教蔚然改观。明嘉靖十八年(1539年),皇太后灵柩由水路运往湖北江陵先王墓地安葬,途经安庆,林细致筹划,使船行顺利而不劳民伤财,世宗皇帝赐以白金、文绮以示嘉奖。因积劳成疾,病死任内。生前著有《砚山集》十卷。

其孙承芳,明万历十四年(1586年)进士,授翰林院编修。神宗皇帝知其擅于书法,命写宫内中极殿匾额。时人得其翰墨,如获至宝。后以名高见妒,降为江西参议,乃辞官回乡,怡情山水。著有《文峰集》、《竹窗存稿》等书,是本县古代文学家和书法家。

 

 

邓俊,字可吁,白坭清塘村人。自少品质高洁,言行不苟。有冼某因蒙冤被抄家入狱,事前将一埕黄金托邓保管。邓当面将埕封好,记上标志,待冼某获释后原封不动交还。又有少妇慕邓之英俊,欲求苟合,被严辞拒绝,使妇羞惭而去。明嘉靖四十三年(1564年)考中举人,任北京庆云县教谕,后晋升广西崇善知县。任内办事精明。一次某店失窃,邓从现场调查中弄清了乃该店内部股东所为,案件迅速侦破。又某贡生被诬杀人,邓经慎密细致分析,结果以凶器为证,改判冤案,人皆赞其判案如神。当地土司李天旷父子因意见相悖,多年来互相残杀,邓晓以大义,使父子和好如初。天旷馈赠金银、美女以报,一概婉谢。广西凭祥州(今凭祥市)与越南发生边界纠纷,邓奉命前往处理。安南人事先送他白金千两,黄金百两,坚拒不收,秉公解决,立碑界而归。安南人感其廉洁,特立却金亭纪念。不久,升任石西州知府。病死于任所。邓一生以廉洁自律,死时遗资不足20两。

 

 

梁鹤鸣

梁鹤鸣,别名体诚,白坭龙池村人。明万历元年(1573年)举人。明万历七年(1579年)参加浙江分试后任广西阳朔知县。任内重新丈量田亩,使赋税合理;改过去用钱纳税的方法为直接用粮交税,既省去农民的麻烦,又免除商人的中间剥削;申请上司免去每年加派的额外差役,减轻人民负担。为政省刑简讼期间,因体恤民艰,深为百姓赞颂。后升任浔州知府。由于地僻民穷,首先免去以往差人搜捕罪犯时加给百姓的负担和麻烦;禁止甘愿受毒打以抵偿债务的陋俗;严惩收税时乘机勒索的恶人;为错被税官定罪的平民伸冤。辖内少数民族之间因长期积怨相互仇杀,造成社会治安混乱,梁镇抚兼施,恩威并用,消除了彼此间的矛盾,百姓遂得以安居乐业。告老回乡时,数千百姓聚集府衙前拦阻马车起行,上司也极力挽留。但梁回乡意决,连续五次上书恳辞,终于明万历二十九年(1601年)辞官归里。后来浔州百姓为了纪念他,特在城隍庙侧建祠奉祀。梁回乡后,建一庭园名后乐园,取“后天下之乐而乐”之意。他还严格教育族中子弟,制定乡中规约,树立良好社会风尚。著有《梁氏家规》、《后乐园集》。死后葬于村侧,现其墓仍在。

 

梁萼联

梁萼联(1880年~1934年),字实庵,号念辉,白坭龙池村人。幼年曾就读于县凤岗书院,为梁士诒之入门弟子。后考入广州黄埔将弁学堂,毕业后至陕西治军。民国初年,供职于陆军部,任少将经理处处长。以军功授四等嘉禾勋章及晋授陆军中将军衔。

梁虽为武职,但有经济之才,后为宋子文所赏识,遂弃武理财。历任财政部简任秘书、广东省禁烟酒税督办、广西省政府委员、财政部广西省财政特派员、广西省财政部整理处处长、广西省财政厅厅长等职。民国20年(1931年)旅居香港至病死。

 

邓家让

邓家让(1870年~1936年),又名滔任,字友先,号恭叔,晚清孝廉,白坭中灶村人。父为富商,又曾出仕浙江,积资颇巨,人称邓百万,在乡中建有邓裕安堂(已圮)。

邓年青时,与胞兄家仁(1863年~1939年)受维新思想影响,在广州加入时敏学会,参与变法维新。邓还东渡日本留学,受业梁启超门下。戊戌变法失败,邓因参与保皇,避走南洋。清光绪二十七年(1901年),在北婆罗洲沙涝越诗旺埠,见该地拉让河一带土地肥沃,极宜垦殖,遂筹资40万元,同当地政府签约在该处租赁土地8000多亩,组建广东农业公司,成为第一个到马来西亚投资开发的三水人。翌年,回广州设立工人招募处,先后从四会、清远、三水等地招募华工500多人(一说830多人),前往开垦种植胡椒,还辟建码头名曰广东港,以运销产品。期间,邓亲躬场务,锐意经营,事业日有发展,公司在拉让一带声誉日隆,当地华、巫居民遇有纠纷,也要求公司帮助解决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,由于交通受阻,胡椒跌价,公司破产,邓无偿将土地、作物、设施分给工人,自己携眷归国。

回国后,于民国6年~8年(1917年~1919年)间接替其兄家仁担任时敏中学校长之职。后曾任广东省政府秘书。民国25年(1936年)813日病逝于广州。

 

邓彦华

邓彦华(1893年~1942年),字铸雄,白坭滘尾村人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。

曾与朱执信等人从事反清活动。清宣统三年(1911年)在南海、顺德等县组织起义军,攻占广州,旋任广阳绥靖处军事委员及福军教练长。龙济光盘据广东后,避居南洋,致力于反袁活动。民国6年(1917年)参加护法役,次年任第五军营长。民国11年(1922年)任大元帅大本营参军处上校副官、大元帅府卫士队队长。民国13年(1924年)任警卫军第一团团长。民国14年(1925年)曾率队攻入三水县城,击溃桂系军阀古日光部;930日任广州国民政府委员会副官长。民国15年(1926年)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第十七师师长,参加攻克武汉及北伐南昌战役。民国16年(1927年)3月任广东省防军师长兼广州市公安局局长及广州市党部执行委员;4月任广东特别委员会委员;6月任广州市警备司令;12月因第五军军长李福林辞职避居香港,邓以第五军第十六师师长职代理军长。民国17年(1928年)3月任第八路军第五军副军长兼第十五师师长。后军长衔改称总指挥,由广东省军事厅厅长徐景唐出任,邓改任副总指挥。民国18年(1929年),代理第五军军长并被选为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;4月任第五十八师师长;8月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省建设厅厅长。民国19年(1930年)与陈铭枢联名指斥汪精卫猖乱祸国。民国20年(1931年)任国民党广东省党部特派员。民国26年(1937年)任广东省第一行政区督导专员兼保安司令。民国28年(1939年)免职去香港,后在港病逝。

 

 

徐勤(1873年~1945年),字君勉,号雪庵,戊戌维新的主要人物,白坭庙岗村人。17岁赴穗从师康有为,与梁启超等同为康之得意门生。

清光绪二十一年(1895年),康在北京组织强学会,于上海设分会,派徐主理会务,兼任《强学报》主笔。期间,徐还为《时务报》、《知新报》、《湘报》等报撰写论著20多篇,积极鼓吹变法维新。

清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,戊戌变法失败,徐追随康有为在海外流亡多年。在旧金山与梁启超创办《文兴日报》鼓吹保皇。清光绪二十五年(1899年),康、梁组织保皇党,并在东京创办高等大同学校,由徐佐理党务并兼任校长,同孙中山的革命派争夺阵地。清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,保皇党策划“勤王”,徐尤为积极,提出“只求速起义师,以救皇上,而图自立”。清光绪三十年(1904年),在香港创办《商报》。清光绪三十三年(1907年),赴新加坡主持《南洋总汇新报》。清宣统二年(1910年),回广州创办《国事报》,任总理。10多年来,他秉承康之旨意,到处办报、著论,与同盟会及其他革命的报刊开展猛烈的笔战。他还以各种名义在华侨中筹得款项1500多万元,作为勤王军饷。清宣统三年(1911年),辛亥革命成功,保皇派所办各报相继停刊。民国元年(1912年),被美洲华侨选为国会议员,同年由美返国,并任进步党广东省支部长。民国2年(1913年)5月,任进步党名誉理事,6月受任为华侨宣慰使。

民国4年(1915年),袁世凯复辟称帝,各地纷纷起兵讨伐,广东声势尤其浩大。此时徐乘机复出,任广西陆荣廷护国军司令。民国5年(1916年),他以巨款拢络旧友魏邦平,利用魏在粤东海军的势力,收买了“宝壁”、“江巩”、“江固”等数艘军舰,自称为广东护国军总司令,任命魏为攻城总司令。时粤军龙济光受到徐勤、陈炯明、朱执信、林虎等10多路军马围攻,困守广州孤城。为摆脱险境,他设下骗局召开和平会议,企图一网打尽各路民军首领。但大多数人洞悉其奸,不肯参加。惟徐恃有党徒黄广龄任警察厅长,且有魏之旗舰停泊白鹅潭上,遂放胆前往赴会。412日,各界代表聚集警察署内开会,龙果然在两旁埋伏枪手,向与会者突然射击,子弹横飞,黄广龄、汤觉纯等当场毙命。徐急窜入房中,换上警服趁乱跑至江边,乘小船脱离险境,不久逃往香港。民国18年(1929年),曾任宪政党主席。民国34年(1945年)2月病逝于天津,终年72岁。

 

 

徐良(1893年~1946年),字善伯,白坭庙岗村人,徐勤之子。早岁赴日本入横滨大同学校,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、华盛顿大学。毕业后回国,历任北京政府司法部、外交部、内务部秘书,驻美国公使馆秘书,广东省长公署秘书,直鲁豫巡阅使署参赞,琼州交涉员,两广巡阅使署高等顾问,北京总统府顾问,山东督军公署顾问,长江巡阅使署秘书,国民政府驻美公使馆随员,外交部秘书厅办事员等职。民国29年(1940年)3月,任汪伪政权外交部政务次长。同月,任汪伪中央政治委员会外交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。 7月派为出席与日本调整国交谈判代表。民国30年(1941年)2月,任汪伪江亚联盟中国总会常务理事。是年3月,任汪伪中央政治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列席委员。是年10月,任汪伪外交部驻日本大使。民国31年(1942年)3月,任汪伪中央政治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列席委员,后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、汪伪国民政府委员。

 

邓慕韩

邓慕韩(1881年~1953年),白坭清塘村人,世居西南镇。从祖父辈起经营茶叶、典当业,乃县中富户。

邓少年时代就读于广州,清光绪三十年(1904年)东渡日本,留学东京弘文学院,与当时留日学生中的胡汉民、朱执信、廖仲恺、胡毅生、何香凝等交往密切。清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,邓率先参加,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。清光绪三十三年(1907年),孙中山得日本友人萱野长知帮助,秘密购运军械策动东江、廉江起义,邓任传译并负责文电工作。清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,与胡汉民随孙中山赴星洲活动,三人同居一室,擘划党事。后创办《中兴日报》,邓任总理。邓貌清癯,目短视,状如学究,孙中山及党内同志均呼邓师爷而不呼其名。在星洲期间,协助孙中山成立中国同盟会南洋支部,孙兼部长,邓任书记。不到一年,分会发展至20多个,会员由几百人增至三千多人。后又赴马来西亚创立关丹、麻坡等地分会。清宣统元年(1909年),潜回广州活动。清宣统二年(1910年),与潘达微、卢博朗、李孟哲及胞弟邓警亚等创办《平民日报》(仅数月,被迫停刊,易名《齐民报》)。同年广州黄花岗起义,邓负责运送军火弹药。清宣统三年(1911年)武昌起义,邓在广州被捕。后粤督逼于形势将其放出。邓出狱后逼粤督交出政权,并电促清政府释放被押在北京的汪精卫。辛亥革命成功,粤督张鸣歧逃亡,众举邓为谘议会谘议长谦书记。不久邓辞去此职,改任议士。国民党广东支部成立,胡汉民任部长,邓任交际科长。民国2年(1913年),邓被袁世凯以内乱罪明令通缉而逃亡海外。民国3年(1914年),偕刘震寰冒险返西南镇,策划西江起义,为龙济光获悉,派人追踪围捕,邓幸及时逃脱。民国6年(1917年),孙中山就任海陆军大元帅,邓任大元帅府参议及两任广三铁路局局长。民国12年(1923年),任国民党广东支部宣传科长,与邓泽如、林森、胡汉民、黄隆生等恢复革命纪念会,任常务董事,积极办理征集革命史料文物、修理烈士坟场、抚养烈士遗孤等工作。民国13年(1924年),任大本营广东宣传局长。民国16年(1927年)以后,历任国民党广州特别市党部常务委员会委员、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会编纂兼广州办事处主任。同时兼任中山大学、广州大学、国民大学、广州法政专门学校、广州法学院教授。抗日战争爆发,民国27年(1938年)到韶关,任广东通志馆编纂,并每月一次应邀到中山大学、广州大学、省干训团讲授三民主义课程。

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演讲手订纪录稿,一直由邓保存。广州沦陷时,邓将手稿藏于南海县石涌乡张某家中。民国32年(1943年)先后应国民党中央秘书长吴铁城、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张继之要求,国民党中央派出专机,由邓偕同其侄邓仕梁护送中山手稿到重庆,交与张继接收保管。邓旋被选为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委员(待遇与中央委员同)。至1949年,邓一生著作不下百万言,有《孙中山先生年志》、《孙中山先生自述拾遗》、《孙中山先生逸事》等。

邓一生忠诚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,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时,曾被授予旌表状及开国元勋章,表其建国之劳。三水县解放后,1952年因历史问题被押,判刑12年,旋获中央人民政府电饬释放,出狱后不久病逝于西南镇,终年72岁。

 

邓青阳

邓青阳(1884年~1960年),原名宪甫,字秀吉,白坭中灶村人。清末赴日本明治大学就读,获法学学士学位。在日时加入同盟会。

邓于清宣统三年(1911年)回国,武昌起义后,任北伐军总司令部顾问。后被推举为广东省代表出席南京会议,参与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。北京政府成立后退出政坛遨游苏杭。民国2年(1913年)二次革命失败后,参与恢复国民党广东省支部工作。民国7年(1918年)赴南洋视察党务。3年后回国,任矿务局秘书。民国12年(1923年),任国民党广东省支部总务科主任。民国13年(1924年)1月参加国民党改组会议,旋调任中央监察委员会秘书、秘书长。民国16年(1927年)8月,任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参事兼民事司司长,未几辞职,任南京市“清党”委员会委员,后回粤任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改组委员,旋任中央党部国民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。民国18年(1929年)3月和民国20年(1931年)12月,分别当选为国民党第三、第四届候补中央监察委员。民国21年(1932年)任西南政务委员会委员及常务委员,兼特别法庭庭长。民国24年(1935年)11月,当选国民党第五届候补中央监察委员。民国25年(1936年)任广东法科学院院长。抗日战争期间,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风纪第四巡察团中将委员,代理上将主任委员。抗战胜利,当选为立法院立法委员。建国前夕去台湾,继续任立法院立法委员,直至在台湾病逝,终年76岁。

 

邓警亚

邓警亚(1890年~1973年),白坭镇清塘村人,邓慕韩胞弟,好学擅文,才华独具。受胞兄影响,早年加入同盟会和进步文学团体南社。曾跟随孙中山奔走革命,长期在南洋一带办报,担任编辑,从事宣传活动。清宣统二年(1910年),任广州《平民日报》主笔。清宣统三年(1911年)7月与潘达微在广州合办《平民画报》,任发行人兼编辑。辛亥革命后,任《平民日报》总编辑。好杂文,文笔辛辣,痛贬时弊,笔名痞翁。民国元年(1912年)7月,为支援越南抗法斗争,成立振华兴亚会,众举其为会长。翌年《平民日报》遭查封,邓被通辑,辗转避居桂林,次年逃往香港。民国7年(1918年),回广州任《中华新报》编辑。后又任职复办的《平民日报》和《时事画报》,积极宣传护法运动。民国9年(1920年)《平民日报》为陈炯明把持,翌年秋,邓前往桂林参加讨陈活动。民国12年(1923年)回三水,被选为县议会议员。民国13年(1924年)孙中山改组广州《平民日报》为《民国日报》,邓警亚受聘为该报编辑。民国19年(1930年)任三水县第一届参议会常务参议员,连任三届。民国21年(1932年),创办《三水周报》,任社长。民国23年(1934年),任芦苞公安分局长。任职期间,从不佩枪,不穿警服,人称之为无枪警官。抗战期间,任县税捐征收处副主任。抗战胜利后,任县税捐处课长。

邓性情豁达不羁,数十年仅靠薄俸持家,两袖清风,世人敬重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1952年“肃反”时因历史问题被判刑三年,并没收房屋。后假释管制,任广东省文史馆馆员。晚年隐居家中,以书为伴。1973年病逝,享年83岁。1986年有关部门落实政策,宣布警亚无罪,并退还所没收的房屋。

 

杜梅和

杜梅和(1905年~1987年),字冠卉,白坭周村人,北京通才商业专门学校毕业。初为广东省银行职员,后得广东省银行行长顾翊群的赏识,历任广东省银行稽核、经济研究室主任、汇托部经理、总稽核、总管理处主任秘书、总秘书。后更得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的信任,任中国茶叶公司协理、总经理、中国农民银行襄理。民国34年(1945年)任广东省政府委员会委员兼财政厅长,曾兼广东省政府存粮委员会驻会委员、广州市银行同业公会理事长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赴香港,旋转赴台湾,执会计师业。1974年递补为台湾国民党国大代表。19877月病殁于台湾。

 

邓碧云

邓碧云(1926年~1991年),原名芍芙,白坭清塘村人。独生女,家境富裕,自幼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。邓自小喜爱戏剧,并投粤剧名伶肖兰芳门下习艺,与罗艳卿、芳艳芬、林家声等乃同门师弟妹。民国33年(1944年)首次在陈锦棠开办的锦添花剧团担任正印花旦。民国35年~36年(1946年~1947年)间参加宝鼎剧团,与梁醒波合作。民国37年(1948年)转投白玉堂开办的兴中华剧团,演出《夜祭雷峰塔》,声名鹊起。1949年底,邓到香港组碧云天剧团,自任当家花旦。邓主演的首本戏很多,如《碧海狂僧》,《多情孟丽君》,《牛郎织女》,《花王之女》,与罗剑郎、梁醒波主演的《红寡妇》,与何非凡主演的《花月寺墙红》等,都名噪一时。

1953年,邓开始拍电影,至1960年前,约拍了40多部影片。后又重返粤剧舞台,反串小生,戏路甚广,尤以诙谐见称,被时人誉为“万能旦后”。上世纪70年代,邓重返影坛,成为“无线”、“亚视”两电视台争聘的对象。

邓于民国37年(1948年)与上海巨富雷允上的第十公子雷维舟结婚,生一女。1991525日病逝于香港,终年65岁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打印本页 关闭页面